AI + 物联网深度融合:在配电箱内集成边缘计算模块与高精度传感器,实时采集电压、电流、温度、局部放电等数据,通过 AI 算法分析设备运行状态,实现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。例如,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历史数据,提前 72 小时预警绝缘老化风险,将故障响应时间缩短 80%。
5G 通信与远程运维:部署 5G 通信模组,支持毫秒级数据传输与远程控制。运维人员可通过云端平台远程调整配电箱参数、切换运行模式,甚至实现无人化检修,降低人工成本 40% 以上。
功能模块高度集成:将传统配电箱内的断路器、熔断器、浪涌保护器等分离元件,升级为一体化智能配电单元。通过模块化设计,减少内部接线节点,降低故障概率,同时使配电箱体积缩小 30%,更适配分布式光伏项目的紧凑安装需求。
多能融合集成:开发支持光伏、储能、氢能等多能源接入的配电箱,内置能源管理系统(EMS),实现多种能源的智能调度与协同运行,为 “光储充一体化” 等项目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。
环保材料应用:采用可回收的生物基塑料、低 VOC(挥发性有机化合物)涂料,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;优化散热设计,降低配电箱运行能耗,预计将整机功耗降低 15%。
碳足迹管理: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,从原材料采购、生产制造到回收利用,量化每个环节的碳排放,为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支撑。
智能化功能升级:推出具备基础物联网功能的配电箱,实现数据远程监控与故障报警;试点 AI 故障诊断系统,在 10 个示范项目中验证技术可行性。
结构优化:改进散热结构,采用导热硅胶与立体风道设计,将内部温度降低 10℃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。
智能配电系统商用化:发布支持 5G 通信与 AI 决策的智能配电箱,实现 “预测性维护 + 动态功率调节” 功能,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20%。
多能融合产品落地:研发适配 “光储充氢” 一体化场景的配电箱,完成 3 个大型综合能源项目应用,积累工程经验。
能源互联网节点建设:将配电箱升级为能源互联网的智能终端,支持 V2G(车网互动)、电力交易等功能,成为分布式能源与大电网互动的关键枢纽。
行业标准制定:牵头制定光伏并网配电箱智能化、兼容性相关标准,推动行业技术规范统一。